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

【心得】從山河令裡重溫金庸的武俠情味





很早以前,我便把山河令列入觀看清單,一來不諱言,它的劇名跟海報取了陳情令之巧,引起我的注意,二是它播出後口碑爆棚,被許多人評價為耽改劇的天花板。上週終於看完此劇,我想說的是,做為一個武俠迷,無論是陳情令、或山河令都是上選,我無意比較。更要緊的是,接連看完這兩部劇,更加確認對我來說,耽美也好,耽改也罷,老實說,我不關心,也完全不在意,我看陳情、山河令,與看瑯琊榜,或是多年之前沉溺於金庸群俠劇的情緒,大抵是相同的。肝膽相照、俠骨柔情,對俠義精神的追求,對士為知己者死的無悔,它們的價值觀都是一致的,所以故事是一對江湖兒女,或是一對少年俠士,於我而言,沒什麼太大的差別。(不外是俠女少一個,帥哥多一枚?咦,這樣說來,做為一個女性閱讀者,我說不在意,似乎也有點矯情XD) 我的意思是說,是否說了一個關於武俠的好故事,更重要。



山河令已補完,而「天涯客」此刻正在遙遠的物流途中,我想分享一些看劇心情。山河令講一對少年俠士快意江湖的故事,這劇,引詩經、楚辭、引唐詩李白、鮑溶,甚至引金庸郭靖:「俠之大者,為國為民。」既然是架空歷史,引言橫跨千年,就無傷大雅了!作者藉即將天人五衰的長明山劍仙葉白衣之口,為故事留下最後註解:「難尋(留)少年時,總有少年來…」曲終人散前,此言最是令我縈懷久久。既殤逝者,又預示著江湖總有英雄出少年,緣聚相濡以沫,緣盡相忘於江湖,天人亦如是,遑論其它。有謂少年弟子江湖老,再精采的人物都是江湖的過客。萬幸,故事的尾聲,編劇埋下了彩蛋延續主角周、溫二人的緣分,否則,這樣的兩忘江湖,別於瑯琊榜梅長蘇身死,但有壯志已酬的圓滿以慰觀眾,我勢必會久久難以釋懷…我沒有看過書,所以只能就劇論劇。







去年偶然看了陳情令,看完忍不住心緒的洶湧,一抒陳情令引發我武俠病的痛快觀後感。敝人患有嚴重的武俠病,病根當由學生時代看金庸之後落下,一落便超過20餘年,我的武俠世界觀從此落在金庸的框架之內,沒有再被打破過。前陣子偶見版上有篇金劇沒落說,最後的結論更像是經典已衰微。觀眾對於改編金庸群俠劇的期待與興趣下降,我完全認可山河令成導在專訪時的看法(那是篇很棒的專訪。) 因為翻拍次數,實在太多了。於很多對劇情已是倒背如流的金迷來說,想創新,改不好會挨罵,照本拍,眾多經典在前,突破困難是其一,難免閱讀者已失了新鮮感是其二。



至少對我來說,幾部公認的金老經典作品,皆已看過四五種翻拍劇版,眾家金庸經典翻拍作裡,在我心目中的最佳版本仍以TVB居多,大概除了神雕俠侶,我特鍾情新加坡的李范版。雖然直到現在每遇翻拍仍會多看兩眼,但自承難免已落入成導所述的審美疲乏,近幾年的版本,無論優劣多半都沒看完亦是事實。因此,金劇翻拍聲浪不如過往,此說誠然也有理,但若結論導向經典沒落,未免小看經典二字的意義,在我身邊所知熱愛金庸群冊的人,從小學生到七旬長輩,老中青少,各年齡層依舊都有。



陳情令之前,我已多年鮮少完整看完一部古裝陸劇,當然我也不看其他地方的。然而雖然對金庸改編劇已有些免疫,一旦偶然在後起的俠義類型小說或戲劇中,尋著近似金庸形塑的俠義精神,我便常常為之傾倒不已。實際上不少晉江網上的天才寫手,也都曾自承是金庸小說愛好者,譬如寫出魔道祖師(陳情令)、天官賜福的墨香桐臭。而雖沒特意查找Priest對金庸的看法,但天涯客(山河令)藉周子舒之口直述郭靖名言:「為國為民、俠之大者。」金學對於所有武俠愛好者的影響,無處不在。當然,好的創作者,終究會建立一套自己的武俠世界觀,講出他們心中的江湖故事。







近日看完成志超導演的專訪,談他亟思在古典的俠義精神中,開創新武俠的恢弘企圖,十分觸動我。這六七年,我不常看陸劇,只因古裝劇,我唯對武俠劇情有獨鍾,但這幾年陸劇古裝戲劇屬性,言情偶像劇居多,即使披著武俠、仙俠的外衣,內蘊符合我心中俠義精神樣貌的武俠劇鮮少。雖然偶也會愛上言情仙俠劇-琉璃,或是可愛的甜寵古裝劇-傳聞中的陳芊芊,這類讓我開心或揪心看完的古裝劇,但總體來說,我看的真不多,入戲的也不多。在陳情、山河令之前,我最愛2015瑯琊榜,與陳情相隔已近五年,而在瑯琊榜之前,引動我類似情懷的是2008年的少年楊家將,時序就更久遠了。物以稀為貴,陳情令、山河令兩部質量極佳的武俠劇橫空出世,對我這武俠癡兒帶來的樂趣,自不待言!



話回山河令本身,因為沒看原著,就劇論劇,我自然是喜歡山河令的。在導演的專訪中,成志超導演談到拍片過程中,如何藉由不同年齡層的劇組工作人員看片反應,一再反覆試驗,令周、溫二位主角的互動不顯「油膩」。這份細緻的梳理讓我欽佩,而事實也證明,導演下過苦功的試探與驗證,以及張哲翰、龔俊兩位演員本身的表演功力,讓兩人無論是無形的心領神會,與有形的肢體互動也好,言語往來也罷,情感拿捏都恰如其份,這是山河令成功的主因之一。



談山河令,定要好好說說周、溫兩人。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重俠骨,亦重柔情!俠骨彰顯江湖大義,追求公理與正義。柔情雖是私愛,然而兒女情長生死相許,最是令人百轉千迴。山河令的獨特之處,在於它對於俠義精神的繼承,以及情愛的完成,幾乎全寄於周子舒與溫客行兩人身上。溫客行因家恨而恨江湖,是恨江湖、欲毀江湖的鬼谷谷主,周子舒早年身為少年莊主,一朝落子錯,令得師門亦是家門零落,抱負落空的他,看破世情,懷著滿腹愧疚,出場便是個傷病加身,欲將自身從江湖抹去的前暗殺組織首領。一個要毀江湖,一個要默默自江湖隱去,但這兩人的遇合,不但開啟一頁新的江湖故事,站上了舞台的中心,並且成為彼此生命的出口。









某種角度來看,周子舒之於溫客行的影響,堪比郭靖之於楊過,轉變了對方看待世界(江湖)的態度。楊過、溫客行皆因幼時孤苦,性格激越。少年偏激的楊過,透過赤誠相待的郭靖郭伯伯,方試著重新理解世界。溫客行亦如是,他本帶著一身憤懣,心有所圖的出谷,未料甫入江湖便遇上「水晶心肝、玻璃腸」的「周絮」。溫客行可說打周子舒一身邋遢躺在石橋邊曬太陽,便一眼「相中」他,一路伴著戴著假面的周子舒為三兩錢,允人千里託孤送成嶺,更引發了他對周強烈的好奇心。初始,他們好似完全不同的人,一個性子沉靜、一個行為浪蕩。細看,他倆卻做過相似的事情,譬如命如殘燭的周子舒援救成嶺,宛如當年身陷絕境的少年溫客行,對幼年的顧湘伸出援手!只是溫客行對世界恨得太深,早已忘了自己本來的模樣,遇見周子舒,是他重新再看一遍這個原本在他眼中只有「醜惡」的江湖的開端。





至周子舒見溫客行乖張作為掀起的波瀾怒道:「我從前以為你是裝瘋賣傻,沒想到你是真瘋!」值此時兩人情誼的重量已是「山河不足重,重在遇知己。」一個無法認同,一個難以言明,周子舒的斥責,一時令溫客行感到格外傷心。周溫的相遇,既是情感的交會,更有著雙方處世態度從試探、了解、扞格、碰撞,同理,終能志趣相合,並肩而行(戰)的歷程。




郭靖、周子舒當然是兩個背景故事截然不同的人物,郭靖的天然「好」,跟周子舒歷盡人事折磨,帶著贖罪心情回歸本心的「好」,雖然不同,但在「作用」上殊途同歸。周子舒戴上假面是為了活回真實的自己,他的寬和,是經歷殺伐決斷的前半生,看破、放下一切的痛苦淬礪,因為見過最殘忍的殺伐,會如何殃及無辜,後果會怎樣令人苦痛,所以他無法不去拉溫客行一把。然而,無論緣由為何,郭、周行事溫厚寬和的存在,皆深遠影響了原本劍走偏鋒的楊過、溫客行,周子舒更是在溫客行闇黑的心中引進了溫暖的光明。






周子舒前半生創立「天窗」的本意,在他不理解的權力傾軋下完全走調,但他對於溫客行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「天窗」。溫客行幽暗難行的人生路上,阿絮是唯一、也是第一個為幼年失怙的老溫,引進生命亮光的人。他的出現,讓溫客行為了抓住阿絮身上的那把亮光,生出了爬出鬼谷,再世為人的念想。而於周子舒,溫客行的出現,使得失去家園、失去兄弟、失去朋友,失去信念,一無所有的他,重新找回了家的感覺。山莊凋零、師弟九霄之死,周子舒難以釋懷的傷痛,因為溫客行、以及他一手救護收而為徒的小成嶺,有了癒合的可能。因為老溫,身心俱疲的阿絮,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。





當然郭、楊兩人的關係,決計與周、溫不同,周、溫二人是「近似」靖、蓉,楊過與小龍女那樣死生契闊、與子偕老的關係。當成志超導演說想為武俠劇另闢蹊徑、尋找新意時,近年掀起風潮的「耽改」劇,絕對是創造別於傳統武俠片的絕佳賣點。可要從「就中自有癡兒女」一變為「就中自有癡兒郎」,既是新意,也是考驗,稍一不慎,也就真的油膩了!山河令在情感的處理上,比陳情令往前再大跨了一步,追求更形似原作兩主角間的關係。陳情裡的忘、羨,若要往男男BL想,實際是書迷、劇迷懷著愉悅的心情腦補了!於此,山河令劇組更大膽的試探電視螢幕的底線,企圖讓這層朦朧薄得不能再薄,讓兩位主角的情感質性更透明清楚,達到螢幕尺度最大能還原小說的程度。兩位相知相惜、互重互愛的主角都是男子,無論是對話,或是肢體動作的拿捏,都必須要更精準!既不能削弱了哪位青年俠士的英雄氣 (直白說,哪個都不能有娘味!娘味的「男主角」在武俠片裡不討喜,當然,這是我直觀的感受) ,且又必須讓兩個人如同靖哥哥與蓉兒,過兒與姑姑一般,讓觀眾順理成章,照單全收的將他們視為不可分割的一體。





我在看周子舒與溫客行的互動時,真覺添一分便會太多,減一分又顯不足!老溫對阿絮的「告白」,旁人看是半為捉狭半為真,點到即止,而對我來說,這樣的表達,亦是恰好!「說」是滿口,實際「做」很含蓄!要不就話鋒一轉,又似剛才的曖昧流動不過是錯覺、是調侃,氣氛瞬間又拉回再尋常不過的對話!這兩人既是伯牙、鍾子棋,是劉正風、曲洋之遇,也是郭靖與黃蓉,楊過與小龍女之遇,既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情義,也是斷不離棄對方,獨活於世的情意,他倆是知己、是幼時離散的師兄弟、是家人,亦是一對有情人。金庸式的情愛觀,一雙一對情根深重、談的是發乎情、止乎禮,點到為止的「純愛」,周溫二人的情,談的也是這樣的純愛,而兩位少年俠士的「純愛」,果真談得蕩氣迴腸,以至於如果最後一集沒有埋下彩蛋,我必定會痛心疾首不已!這是劇組的成功,也是演員的成功!






也因為山河令立下了這樣的標竿,讓我對於即將改編的「天官賜福」,疑慮降低不少,相比陳情令裡的忘、羨二人在原著中的編排,謝憐跟花城一路千絲萬縷的複雜情感,要洗為純粹意氣相合的知己,又不失原味,我原本怎麼想,都覺得困難重重,而今有山河令在前,使我對「天官賜福」期待倍增,只盼朝令夕改的陸規,能貫徹始終賦予後來者更自由的創作空間。






山河令畢竟是一個純粹的江湖故事,故此相比以朝堂為場景的瑯琊榜,或是加入仙門邪祟元素的陳情令,總會勾起我更多關於金庸小說的回憶。譬如溫客行父母聖手神醫甄如玉夫婦,為守護好友容炫武庫的秘密,被所謂的名門正派,假正道之名相逼於師門,劇述神醫谷主萬分無奈,最後將其挑斷手腳筋逐出谷外。這段遭遇總讓我想起倚天裡的張翠山夫婦,同樣是為了遵守對好友金毛獅王謝遜的承諾,在武當山師父張三丰的百歲壽宴上,同遇各大門派群起相逼。只是相比之下,結果雖同為悲劇,張真人對徒弟的維護,與武當七俠之間的情義,顯然溫客行的父母更為不幸,亦使得溫客行的童年比起張無忌更加多舛無依。



而深受觀眾喜愛的曹蔚寧與顧湘兒,兩人一為名門正派弟子,一為鬼谷谷主一手帶大如同親妹子的小丫頭,傻氣明朗的曹蔚寧為愛走天涯,二人卻在大婚之日慘遭橫禍,令觀眾感傷唏噓。這令我想起張翠山與殷素素,或是楊逍與紀曉芙的愛情。殷素素對著深愛的丈夫,總有一份擔心,一如顧湘對著曹蔚寧;而狠心下手殺害曹蔚寧的師父莫懷陽,他不是固執己見的滅絕師太,而是像岳不群一樣的偽君子師父,更讓曹、顧兩人之死令人備感痛惜。這些愛侶皆因為正邪之間的門戶歧見,或兩造昔日的糾葛,深深相愛卻無法善終。一嘆可愛的顧湘,就在人生最幸福的時刻,失去了摯愛,與曹蔚寧雙雙殞落,成為溫客行畢生之憾事。而所謂的正邪黑白,兩者間的辯證與模糊地帶,往往也正是小說家們亟欲著墨、借題發揮之處。






人說山河令也引了不少紅樓觀點,但我不懂紅學,不懂紅樓人事,紅樓是四大名著裡,學生時期的我,唯一沒辦法勉強自己看全的「功課」,身為資深金迷,我只能從金學的角度誠意聊聊山河與陳情令。



總是,難留少年時,總有少年來。江湖便是由這樣一個個相似、又不相似的故事接續演繹,你好好的擺放人物,讓他們精彩的上場過招,說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江湖故事,坐在台下的我,自然也就看得迷了心竅!但,總還會有下一個精采的故事!







當然,山河令不是毫無缺點,事實上在劇情細節上它還是有部分讓我覺得難以忽略的瑕疵,譬如曹蔚寧跟顧湘大婚當日,周子舒明明身在谷中,以當下的場景安排,莫懷陽人已至婚宴大廳外,不論是距離溫,或是稍遠一點的周,都不算很遠。話說廳外打得天昏地暗,周子舒卻非要等到曹、顧雙亡、溫客行重傷,才遲遲現身幫手,不論以時間序或是空間序,都顯得不大合裡。練武之人尤其是高手,谷中大亂,怎會毫無作為,敏銳度如此低下?



但反觀,待周子舒一心引蠍王一行人去雪山武庫,欲與之同歸於盡時,這會兒山高嶺峻白雪茫茫,人如雪海之一粟,眼看雪崩即將兜頭落下,溫客行又能從千里之外,及時趕來救援!假若沒有前面幾步之遙都趕不及的問題,這種無巧不成書的巧合,我也可接受。試問十步之遙都趕不到,千山萬里如何能來得及? 我不知道一般人看了會不會在意這些「枝微末節」,但對我來說,這種程度的不順,我很難忽略,同時也會覺得有些可惜,因為這些小細節只要稍加潤飾,就能自圓其說,令戲劇的質感再昇華!像這樣比較粗略的bug,譬如在瑯琊榜中,我就比較沒有發現。(不連雪,我也是知道的,但不連雪這種失誤,我較能略過。)



再還有一些關於周子舒前半生的疑惑,與劇無關,可能就要問回作者Priest大了,所以書已在遙遠的物流路上,我就是想知道,周子舒這麼一個聰明絕頂的人,怎需要走到師門九九八十一人都死絕,才覺得該要抽身?這覺悟就算對一個中資之人,也都未免嫌晚了!初始為保山莊,以及相信晉王的治世理想,因而攜全莊子弟追隨晉王創立天窗,但,結果要保護的人,非但沒保護到,還害得他們一個接著一個故沒了。再者,明知所殺之人是忠臣,故舊、友朋、下屬都諫言反對,自己心裡也不痛快,執意違背本心,堅持執行晉王命令是緣何?尤其不分老少的殺人滿門,俠者不為啊!



一個這麼想保護師門的人,又如何會發明七竅三秋釘這麼殘忍的方式,來對待想離開的人,這其中總不乏四季門人吧?!劇中周子舒甫出場,除卻開場交待往事的十分鐘,已是心如明鏡的一個好人。劇中倒述,少年時期一心保護師門的他,也是個好人。但這樣一個好人,從攜四季山莊入天窗期間的所為,卻是讓我光憑想像無從理解。至於書到手之後,能不能解惑,那就不知道了!也可能是看故事的我,太認真了,把事情複雜化了唄!ps.我還順道訂了七爺跟烏溪的故事!北淵的出場戲不多,但我就是挺好奇他跟大巫之間的故事,所以便一併買了!






好啦,我還是要說不管是陳情令、或是山河令,都是香港導演。武俠片,整體我還是認為香港導演拍得最好。最後,我還要說說周子舒的兵器軟劍-白衣劍,在我漫長的武俠看劇史裡,直到現在,這才出現第二個以軟劍為兵器,並且使得那樣好看的男主角,我的軟劍初戀,年代已經相當久遠了,要電視老兒童才會知曉了,多年前有部挺受歡迎的台劇劉伯溫傳奇裡楊仲恩飾演的男主角「丁沖」便使得一手好看的隨腰軟劍,倒是從這兩個不同年代的青年劍客身上,發現以軟劍為兵器的人設,都有著低調、寡言的共通性!隨口一言,懷舊一下罷了!

江湖,不就始終是這般難留少年時,總有少年來,但是精采的,都在我心中留下了…





我的軟劍初戀 劉伯溫傳奇 丁沖 /楊仲恩飾 ( 1992 )





閱讀延伸:〈陳情令〉和我的武俠病

閱讀延伸:我看〈天官賜福〉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