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

【心得】機智醫生生活2--溫和的說理



寫在季末前。關於機醫2,網路上有許多精采心得文,有些剖析的獨特角度,是我從來沒想過的,只能分享與雜談兩個多月來,看著機醫2的一點想法。

去年機醫帶給我獨一無二的感動與歡樂,久久不退,因此跟許多機醫迷一樣,對第二季一直以來都是抱著翹首以盼的心情,足足等待一年。剛開始幾集,刻意忍著不看,怕每週等一集會太過煎熬,直到等過了半季,再也等不了了,第七集播出那週點開Netflix。



如果說機醫第一季帶給我的是溫暖的生活啟示,第二季對我來說便是溫和的說理。開始看機醫2以後,也上網看了一點評論,有些版友能從團練歌曲、車牌的變化,甚至玩偶的布置,極其細緻的去分析劇情,簡直神人。機醫2整體仍是好評,但前半段看見有些意見認為第二季的拿捏,部分過度「說教」,不如第一季點到為止,我倒從沒這樣的感覺。對我來說,機醫1散裝式說日常故事的方式,竟能如此詼諧生動,對我來說的確驚艷, 但我對第二季的期待本就只有「繼承」,就愛這調性,沒想過要看見什麼「突破」, 所以第二季的機醫,對我而言,夠好了,時不時能令我開懷大笑,足矣!





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善意,一直是機醫要傳達的重要信念,我非常珍惜李編與申導這份苦口婆心的用心良苦,欣賞這樣的溫和說理,所以,我一點也不覺煩。向來喜感又親切的翊竣冷冷拒絕為接受子女捐肝,卻一再酗酒的病人再動換肝手術。痛快!病人家屬對著安政源發自內心感謝的說:「比起擔心先生失業,我更擔心教授您不再當醫生了。」碩亨的手寫信:Bad things times at times do happen to good people.不幸的事情有時候也會發生在善良的人身上。做為一個醫生,他已完全盡了本分,仍無法為病人保住孩子,但一封「非本份多寫」的信箋撫慰了兩顆傷心欲絕的父母心,鼓舞他們重新振作精神。雋婠,明明正情傷,一聽到病人有了器官移植的機會,立馬將私事拋諸腦後,為病人的生死狂奔起來,而他的首發IG,竟是為孤兒病人在網路上尋找陪病。還有急診室的光賢醫師,開導因付出被忽視而感到失落的年輕住院醫生。



這些看似出人意表,卻又合乎人情,令人萬分感動的溫暖瞬間,既痛快又暖心,而我需要這份舒心!這份善意存在醫病之間,病人家屬之間,存在好友之間,師生之間,存在醫院上下之間,我查了一下,竣翊一臉正經讓科長去幫開刀,結果距離差不多是台北到高雄的距離啊,真好膽啊!(笑),機醫的暖無處不在。



律帝醫院裡並非沒有討厭的傢伙,閔基俊、千明泰便是標準的惹人嫌。成英大概是整部劇裡讓我感覺最疲憊不堪的住院醫師,我每次看到他,都好想叫他快去休息睡覺。閔基俊教授尖刻亂數落人便罷了,連人家的爸媽都要拿來說事,但是呢,靠著下週跟刀對象換成頌和,還有前輩碩民、善彬的貼心鼓勵,就給了成英咬牙撐過的氣力,機醫傳遞的是人的溫暖良善,告訴你閔、千那樣的為人處事,才是少數。





人要活得好,先要能肯定自己的生活價值。機醫裡的每個人都對生活認真以對,工作雖然辛苦,但他們也能從中尋找樂趣,看到頌和鄭重其事地召開五人大會,以為要宣布什麼了不得「大事」,結果,是為了「雪蟹」!忍不住又讓我哈哈一笑,民以食為天啊!吃,確實很重要,所以不管這五人搶食的劇碼上演多少次,每次我都看得津津有味。五位主演跟他們的徒弟們都是外科醫生,正因為處在緊張的工作環境,經常與死神來回錯身,更要懂得調節生活的節奏,才能把日子過出好滋味。










忘了在哪兒看到網友說像劇中周末團練,現實生活中的醫生是做不到的,沒這個時間,分享的人是不是從醫背景,我沒細看。但我岔個題外話,說個個人的生活觀察,家人也有醫生,年紀大約跟機醫的醫生差不多,工作範圍也包含外科手術。他整個從見習、實習、住院醫師、總住院醫師到成為主治醫生的過程,我大抵都從家人的角度參與到了。在住院醫生時期,特別選擇的是大型教學醫院,住院醫生前兩年確實累得精疲力盡,台灣的醫院制度,住院第一年連續工作超過30個小時,是常態。若是遇到白天上班,晚上剛好又輪值睡醫院on call,好不容易天亮,不是回家休息,而是繼續白天的門診或病房工作。印象當中,他有一年是幾乎沒有休過假的。



我記得當他還是年輕的住院醫師時,我曾經好奇問過:萬一有同學睡眠品質不好,晚上睡醫院on call根本沒法睡怎麼辦?(根據本人睡眠品質不佳引起的好奇心)

他想了一下:我同學(同期)好像沒有人會失眠,我們都是坐著就睡著了....






但是到了主治醫生,生活儘管忙碌,團練這種事就未必不可能。



需要紓壓的工作環境,他最放鬆的時刻是每週固定跟球友相約的羽球時間,球友之中有醫師,也有其它行業。每年全國醫師盃的羽球賽對他來說是工作以外的「生活大事」,所以我看到律帝桌球賽那段,忍不住又笑了一下。待成家以後,他還是維持著打球愛好,但某刻,他就到了必須要在陪伴孩子、打球、工作之間,做出調整的時刻,另一半希望他減少每週練球的次數,多陪伴學齡前的幼兒。



豈知,他想了又想,某天來找我聊天說:我決定把每週一個夜診時段,讓給別的醫生。

我說:意思是說你寧可關掉一個夜診陪孩子,也不要放棄打球時間?

他斬釘截鐵:對!打球對我很重要,那是我舒壓的方式。

順便他還告訴我一個診的產值大約是多少,也就是關掉一個診每月的損失。XDDD



所以,怎麼過生活真的是一種選擇。每週固定團練,跟每週打球,是差不多的意思。

人過不惑之年,對自己的瞭解,對生活的態度,決定了生活品質。






機醫帶給我的感動很多,不知為何,邊看機醫,莫名回顧起自己的看劇史,其中有個很深的感觸,或許非關機醫本身,但看著機醫,令我不禁回顧這些年我逐漸捨棄了台劇,有段時間覺得僅餘公視可看,大約就是有人所謂小情小愛太過氾濫的後期(台灣偶像劇的前中期,我還是挺喜歡的,也看了不少。) 但台劇的公視品質保證,我竟又在不知不覺間,也少看了…

這種看劇習性的重心轉移,當然不是一朝一夕,而是數年之間的累積。



機醫播出的時間跟「火神的眼淚」重疊,我是同時追。嚴格說起來,「火神」不是追劇,是我給自己的功課,檢驗對台劇的熱情安在否?!曾非常熱愛公視戲劇,麻醉風暴時期是顛峰,蕭政勳醫師寫給妻子惟愉的遺書,當年聽了很多次,每次都有眼淚盈眶之感。公視十分擅長犀利、批判寫實的戲劇風格。從2006年危險心靈一路下來,有許多優質的佳作,但是這類型的作品慢慢到「與惡的距離」時,我開始感覺「累了」。 我想去確認這種「累」是不是已經完全消磨掉我對台劇類似劇種的熱情。



記得「與惡」播出時,我預想過公視寫實社會劇針對這個議題,可能會發展的幾條線,前中後各看幾集印證後,一如所料,邀請的都是演技一把罩的好演員。我心想:今年金鐘獎大贏家出來了!一個以日本秋葉原殺人事件+鄭捷為原型的故事,然後,就默默關掉了!如果,探討加害人家屬煎熬受創的故事我只能挑一個來看,那我寧可把張基龍的「過來抱抱我」再看一遍!演技在線、高顏質男主角、溫暖的養母、帥哥身邊兩個重情義從警大時期一路相挺到重案組的溫暖夥伴。比起看加害者無辜的家人天天被「新聞」追殺,重演秋葉原殺人犯的哥哥活生生被媒體、社會、鄰里集體凌遲、走投無路的畫面,我寧可不那麼新聞寫實,不那麼血淋淋。而如果要探討精神病患殺人是「罪」 還是「病」,我選看窺探。非關劇的優劣,只是在故事走向的可預期性與出人意表間選擇。








前陣子,公視「火神的眼淚」播畢,我看了六集,不可否認,仍是硬底子演員加上優質寫實劇。若問:好看嗎?我會說:有質感,很不錯!「與惡」跟「火神」即使在大陸豆瓣的評分都高達9分,如果看過幾眼陸劇的「你好,火焰藍」裡面的對白、劇情鋪陳,那「火神」肯定不只是很不錯,而是非常非常之好了!但,至今我還是停在第六集,也許哪天會看完,可是我不能確定。



有人說,機醫的世界是醫病關係的烏托邦,不寫實!但我覺得機醫跟火神都寫實,說到「人」,可能有10%人品特別好,有10%人品特別壞,其他八成,都是一般普通的人。我認為機醫是把10%特別好的人聚集在一起,寫一群特別「好」的醫生,跟特別「好」的醫病關係。火神則是把10%特別差的人聚在一起,讓劇中的消防員去對抗周遭的惡意。



這就讓我回想起當年看侯文詠的「危險心靈」的感受,老實說,小說好看,但當年我的一位教師好友看得心裡憋屈,很不舒服。曾抱怨:醫生就好好寫醫院,寫校園把老師寫得那樣壞,整部小說一個正面樣板都沒有,根本就不符實際狀態。侯文詠的醫院系小說,我也是每出必看。一個我喜愛、在當時又頗有影響力的醫生作家,突然出了一部校園小說,拍出熱銷劇,狠踩教師這行業一腳。危險心靈是寫實劇,寫成人醜惡的嘴臉,寫人性的黑暗面。



為什麼公視的劇,看著看著莫名失去動力,我想了想,對我來說大概就是:我不需要總是令人感到失望的現實。而實際上這個「現實」,我又不認為是全貌,公視這類戲劇挑選了生活中的險惡面來著墨,人心也好、體制也是,而機醫則選擇多數善良的人來說故事。在忙碌的生活中,人們需要這份療癒,需要戲劇來提醒我「人」的好,而不總是「人」有多麼自私,善良的主角們只能抱著互相取暖,去對抗世界滿滿的惡意。



機醫2前半,當有評論覺得應當更點到為止時,我浮現的是公視裡滿滿欠說教的「台灣鯛」、可恨的政客、跋扈的上級,但老沒安排人去「教化」他們?!怎不找個人來罵罵這些鯛民?要讓人每每一肚子火的邊看邊訐譙,我對公視這份「優質」的好感,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壞心情中,這些年驅使我在台劇與劇種多變的韓劇之間,慣性逐漸轉向韓劇。



「火神的眼淚」第一集中就有民眾態度惡劣指導消防員救火的場景,看著的時候,我心想:這種人,或許也有吧,但一百個人當中,也不見得能遇見一個 (對人過度樂觀?) 多數人若剛好撞見消防員救火,反應多半還是帶著敬意,夾幾分擔心,並且不敢打擾他們工作的吧,可公視偏偏每次就要挑出那「一」個鯛民來代表民眾。再看到消防員破錯門救人,還要跟鯛民道歉,自掏腰包賠錢,不僅劇裡的消防員洩氣,我都感覺洩氣了。溫昇豪飾演的消防員家庭、工作內外交相煎,他演得真好,因為我確實深深感受到角色的無力感,並且莫名懷念起港劇烈火雄心當紅的年代,甚至是藍正龍、張孝全的火線任務,我想到了美劇芝加哥烈焰,純粹而簡單關於消防英雄任務與情事的故事。





若說「火神」探討深刻,演員演技精湛,這些我又無法否認,但看完總感疲憊在心,彷彿「沉重」就是生活的全貌。

我漸感「好看」的台劇常固定長成某幾種特定的形貌,這類新聞寫實風,是其中一種,還有別的。而太熟悉,便失去新鮮感。



倒是韓國戲劇卻能一再給我不同樣貌的驚喜。我心中最後一部好看的台劇 Love Story仍停留在徐譽庭的「我可能不會愛你」。



而韓劇就去年「愛的迫降」跟「惡之花」,對我而言,驚喜程度一次又次達到新高度。「愛迫」的北韓想像、「惡之花」的反轉再反轉,雖然對我來說,已是好看得不得了,2020年,在我心目中,仍排在機智醫生生活之後,我心目中的TOP 1依舊是機醫。





邊看機醫2,梳理起近年獨鍾韓劇的各種理由…

劇本的多元化,劇情走向的不可預測性。

各種世代的優秀的演員眾多,顏質佳,又能演,每年都能看見新進、有潛力的年輕演員。

連OST曲曲動聽都是理由。

至於機醫---申導李編兩人創造出的獨特幽默感外,滿滿的正能量,更是它獨一無二的魅力。

機醫2即將完結,當然我有許多關於劇情的感觸。不過,第一次我認真盤算了一下,確實很久沒好好看過一部完整的台劇了...





後記:



看劇慣性在不知不覺中移向韓劇,有整體性的因素,2010年之前,我看劇還是比較平均的,台港劇最多,日劇、陸劇古裝俠義劇也多,韓劇當時只是插花點綴幾部。

從一直看,到不怎麼看了,這後面是一個很長的過程,有許多原因演變促成。

而從偶而看,到一直看, 也是同理。



譬如有天家人與我閒聊:你發現了嗎?台灣近年沒什麼古裝武俠片了。

我回想一下,似乎真是這樣。

他接著說:別說武俠片,我感覺金庸的劇,台灣以後可能都不怎麼會翻拍了。

我的家人不是像我那樣熱衷看劇,但他有這樣的觀察。

我說:「你是覺得因為政治不正確?」他笑笑,兩手一攤。

所以現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的故事都不拍了,因為都不算台灣的歷史就對了?但我不得不承認若非與台灣近代史相關,用力回想,想不出七八年內有什麼標誌性的古裝大劇。因此,金庸翻拍劇因為不符合主要潮流,會成為被拋棄的題材?!金學是我當年的第一份大學報告,金庸群俠傳是所有華人的文學經典,當然也同屬台灣啊!






政治分割跟文化斷裂是兩回事,台灣史本就是扣著中國文化史,深受影響。文字、節慶、語言、信仰,待人接物的思維方式,漢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,深入骨髓。當然台灣也有殖民史,來自其它文化的交互作用。但現在,翻一下小學教科書,都能感覺課綱在文化上的刻意切割,老實說,我是很不能認同這樣變相的政治干預史觀!國高中的歷史老師,上課就更困難了,斷裂史要怎麼上?只好老師們各顯神通無限補充。而且老實說,本人就不愛歷史正劇,各種歷史正劇都不怎麼看,獨鍾武俠這味。賽德克巴萊,我當然也覺得好看,但我沒有想一直看原住民跟晚清閩客移民的故事啊!我比較在意以後是不是金庸群俠傳、唐朝游俠、明朝錦衣衛、東廠僅一位(咦)、宋遼大戰的故事,以及各種飛簷走壁,我都看不到台式詮釋了?!




昔年我是展昭狂粉、七俠五義狂粉、劉伯溫傳奇的丁沖狂粉,TVB各種金庸衍生劇的狂粉,沒有了晚清之前的古裝劇,台劇等於刪掉一大類我偏愛的劇種,台灣早二十年不少編劇是很擅長寫這類古裝俠義劇的,施公奇案、包青天、劉伯溫傳奇、七俠五義等劇,我都一集不漏看完了,劉伯溫傳奇我連追了三年,每週都不錯過...

在P版發表近年獨鍾韓劇,少看台劇的理由,只是一部分。有人認同,有人覺得拿公視硬劇跟暖調的機醫對比,質性不相同,是一個不對等的列舉,並且認為不愛看硬劇,又挑公視的劇來看,當然覺得不喜歡。

其實我並非將暖調的機醫跟公視社會寫實劇做 1 : 1的列舉相比,只是在劇種的多元性上,韓劇現在更吸引我罷了!況且暗黑劇我也是看的,韓劇的秘密森林我就很喜歡,它敘事風格的特殊性完全在我想像之外。



追劇偏好的轉移,背後其實是有許多複雜的因素,譬如上述愛看武俠劇,可現在要看武俠劇,不得不往陸劇找,其實陸劇的武俠劇固然布景精良,但有許多像古偶言情劇,不見得合口味,受到奇怪法令限制,各種莫名其妙的架空,我都說不出我有多懷念港台式的武俠味,但台灣卻又因為非關戲劇本身的理由,也看不到武俠劇種了。凡此種種導致慣性的喜好,微妙中產生了轉變,但這要談,又離題更遠了。



當然不愛看了,是不是到某個契機點,忽然有了新的感受,那當然也很有可能,

所以,現在有好友大力推薦我去看看「俗女」,而我也從善如流,已開始看了三集....





以上閒談。

5 則留言:

  1. 我想,每個人到了一個階段,也會有典範轉移現象。姑且說是人生經驗昇華之後的再平衡。如果讀者覺得你捧韓劇抑台劇,那也屬正常。簡單說,你熱情的說機醫帶給你的感動,然後說這些年對台劇的感受。你表達了你的喜歡,自然也觸動別人對另一種喜歡的防衛機制。當你並列時,就有了比較(儘管你根本不是比優劣)。拍戲的人對自己的作品在求平衡,看戲的人也在求平衡。不幸的是這平衡又是動態的。拍戲理想和現實環境總是搭不起來,想要叫好又叫座,覺得難以做到又想要挑戰。台韓都是如此,如果從導演到搭景,一切的一切都有高要求,那拍出來的質感必是好的。但,觀眾從不會因為你認真拍就買帳。她也在平衡,你的戲有沒有引起她的共鳴。三十年前的小虎隊如果放到今天出道,現在年輕人買帳嗎?我不知道。蔡明亮的電影我只有看完楊貴媚那齣,(那還是因為花錢進電影院!),他基本上不管巿場,只拍他想拍的,也得獎了,但我沒有想看他那種電影的敍事,完全沒有。但如果你問蔡,他應該也希望很多人喜歡他的電影吧。機醫的練團橋段,其實我早想過:他們這麼忙,哪來的時間啊?後來我覺得,管他的,比起金庸劇人人會飛,誰比較誇張啊,我總在他們的音樂裡得到一種短暫脫離現實的舒適和平衡。這平衡來自他們是醫生,不是搖滾樂團,而他們可以在那個時空放遊,脫離原本的身分。這是我們也希冀的,在戲裡他們替我做了。也許就像男人四十歲只剩一張嘴,如果能透過戲劇完成人生的自我實現,那至少也創造了人生曾經在某一刻擁有那些。導演演員劇本和觀眾的會心有時像登月小艇的對接,本來就很難。我發現練團唱歌基本上都落在戲的最末段,是不是也暗示,人生能到這裡,已是圓滿…(朋友,興趣,快樂健康,吃好吃的,它們都在)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我發現練團唱歌基本上都落在戲的最末段,是不是也暗示,人生能到這裡,已是圓滿…(朋友,興趣,快樂健康,吃好吃的,它們都在) 我非常喜歡這段感言....
      說真的p版我放太快,半天寫完就丟上去,沒有多思考,後來重新排版也是慢了一點,後記有別的朋友看了表示對"沒武俠片可看"這件事有共感。後記是我不能在p版細數遠離台劇的原因之下,昨晚的補述。很愛的東西,變得不喜歡了,原因很複雜,但是在韓版上又講到武俠劇去,又太偏題了。因為所謂的"政治不正確",多少年沒有武俠片可以看了,朋友也說孩子只讀台灣史,產生明顯的歷史斷層,但有什麼辦法?要看武俠片沒有,就只有唐山過台灣!那我當然只好往陸劇找找看,不是我想棄,想看的~~"沒有",拍得好的類型一致性高,原因其實很不單一,坦白說早期的公視風格比較多變,大醫院小醫生、痞子英雄、我在墾丁天氣晴、赴宴!我覺得現在的多樣性不如以前!

      刪除
  2. 我也是機醫迷,機醫能如此溫煦又生動地說著日常,真的不容易,也是它最精彩的地方。劇好不好看,能不能吸引觀眾是重要指標。韓劇火熱,韓國娛樂產業的蓬勃,都是事實。看著韓劇想著台劇,應該也是期待台劇能在既有的基礎上,再開創更多元的題材,呈現更豐富的風格,吸引更多的人觀看,走出更大的格局吧!我也忍著沒看機醫2,看了你的評論,非常期待開始我的機醫2.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機醫2是繼承,不是創新,但是對我來說足矣,妳有空補完再跟我分享觀點哈哈,晚安!

      刪除
    2. 其它的不評論,笑聲比第一季多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