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

【戲劇】得失之間,百密一疏-「琅琊榜」之四 小說與戲劇




關於瑯琊榜之大成,對劇組在大
加褒揚之後,我仍是有些意見的!


對於這部風骨奇高、才調奇絕的上選之作,我實愛之太深,所以遺憾於其本可完美,但終因決策者的一念,未能臻於完美(是誰呢?)那些瑕不掩瑜處,應該略過!瑯琊榜一路精彩,我惋惜,卻在將盡尾聲之前,有失!此一失,仍失在劇情的刪減增補間,此一失,失去了提早將觀眾情緒一擊而潰的良機。這個失策,雖然不是致命,卻不能不令知者嘆一萬個可惜!我與哀鴻遍野的書迷意見一致,對於劇組在臨門一腳前,決意對蘇、靖二人的相認另闢蹊徑,放棄「梅石楠」與「臻子酥」的鋪陳,以強弩之末夏江大殿反撲取而代之,棄海宴初始依原著而寫的劇本,很認真地表示,完全不能認同,更無法理解。特別在官網公布了海宴編寫絕佳的原劇本後!更覺再嘆一萬個可惜也不為過!我覺得即使劇組堅持保留大殿反撲,那也只能是增補,無法取代原來的布線。




嘆劇組還是太低估小覷靖、蘇兩人對戲的火花,否則斷不會放棄小說裡,這一步一步揭示真相的過程中,兩位主人翁交手情感強度最勁烈的情節。此過程布局綿密,層層推進,令讀者不能稍喘!看書時夜深至凌晨,我還非把此段落一口氣全看完,才捨得睡去!伴隨著真相揭示的過程,靖、蘇一前一後,悔、傷、痛極,攪弄翻騰著閱讀者,心緒跌宕一層還要翻上一層。卷三的精華全在這真相揭露,作者細緻縝密、超群絕倫的布局啊!特別是胡歌與王凱兩人精湛的對戲,更令我對從劇初便對這場高潮中的高潮戲充滿想像!可以說我是一直在引頸期待這幾場戲的發生!因此,無法相信竟然會有人出主意去刪動此處!當下失望之心非常,那天晚上真是既輾轉反側又覺得自己看戲認真的好笑。




我深信身為一個創作者,必然對於自己作品中的每一個精華高潮處了然於胸。況乎海宴早將此段改編成劇本!最後棄而不用,合理的推斷是做為一個新編劇,又是處女作,海宴還沒有足夠的說服力跟信心,斬釘截鐵的堅持原本那樣才是最好,刪不得!對此一改,我甚憾之!



未看過原作的觀眾難免說,你們這些看過原著的人,未免也太過於執著於梅石楠、落馬跟臻子酥,被侷限於小說了。誰規定非得要照本編劇?是,當不必非得照本編劇,我也贊同了瑯琊榜於此之外的多處變動!甚至讚賞那些更動,比之小說精彩倍加!結構也更完整!唯針對此節之變動,期期不以為然,試想,何以唯此一動,引起洶湧的議論?這可不是什麼「腐」不「腐」的問題,腐不腐是一小群人的論戲樂趣。此一刪之令人難解,恰如拍射鵰英雄傳,沒人會去刪掉楊康偷襲郭靖,靖、蓉密室療傷。拍神鵰俠侶,也不會有人去刪掉郭襄手持金針來相勸,楊過一跳的橋段,那你會換個方法讓楊過下懸崖嗎?也不會!因為這幾處是公認的經典橋段!沒有人會刪去作者本來就擺佈好好的高潮!莫非要嘆的是,劇組竟有人辨識不出此處便是瑯琊榜卷三的經典,全劇的最高潮?




站在藝術手法的角度來看,這處刪改,壓縮破壞了原作留白的空間。「梅石楠」與「臻子酥」的橋段,跟戚猛當初捕捉野人聶鋒一樣,都是埋線!正因埋得巧妙,所以拉出埋線引爆之時,才會令觀者撫掌一嘆原來啊!原來是這樣呀!況乎劇情前端,景琰對於梅長蘇父親的名諱再三相詢,以及靜妃此前為了林殊對臻子酥嚴重過敏,總一式兩份點心的用心,這些安排本就是為了在其後,拉出震撼人心的恍然一悟!作者慧心過人去布局,豈有將線白白埋進去的道理!此線但只輕輕一拉,觀眾本就已滿溢的情緒,就要大江大海的奔流而出,卻眼睜睜看著劇組放棄了鉅力萬鈞,一擊KO觀眾的關鍵劇情。看至ep50不得不死心接受這些地方被徹底刪去時,真是久久難釋懷!不只林殊不願意白白的活著,我也不願意海宴埋好的引線,藏的是兩枚空包彈,白白的浪費!



可嘆海宴深諳留白之道,卻不是人人也都能每時每刻拿捏得那麼準!(實在很想問誰拿的主意!?蛤?站出來!)在情感的收放自如間,瑯琊榜貴在能「收」能隱忍,惋惜在此關鍵一節處,於「放」字之上,我認為是因為拿捏得過緊,所以失算了!似乎深恐情感過度滿溢,犯了別的劇的毛病。然則,觀眾一路伴隨人物,累積多時隱忍翻騰的情緒,卻亟需一個比起前面高潮,都要更加高潮的出口,方能暢快淋漓地釋放!



或許也是因為不敢「放」,卷三的許多細節都略去了,梅長蘇當眾割血替聶鋒療毒的情節便略去了。



「把你的刀給我。」

「什麼?」

「把刀拿來!」梅長蘇一聲厲喝,戚猛彷彿反射般地驚跳了一下,呆呆地抽出腰刀遞過去。可是梅長蘇卻沒有伸手接住刀柄,而是將手腕在刀鋒上一拉,拉出一道兩分長的口子。血珠頓時湧了上來,嚇得戚猛失手將腰刀跌落於地。

「沒關係,來。先吸兩口。」梅長蘇將帶血的手腕從鐵欄之間伸了進去,遞到怪獸的嘴邊。柔聲道,「我地血裡有藥,你會好過些,來,別怕。你吸不干我,我不會有事……你不吸,血也會白流的……」

怪獸喘息著抗拒了一下,但最終還是抵抗不住那殷紅的血珠,一口叼住了梅長蘇地手腕,四周頓時驚呼聲一片,靖王也忍不住前衝了兩步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靖王擰著眉頭,用左手輕輕摩挲著右手的手腕,自言自語道:「可是單單只因為那是個人,一般都不會做到拿自己地血給他吸的地步吧?」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白毛人全身劇烈顫動起來,喉間因激動而發出「呼呼」的聲音,牙齒也格格作響。「我只想看看你的名字,看看還有沒有什麼可以幫你的,」梅長蘇溫和地拍撫著他的背脊,在他耳邊低聲道,「來,讓我看一下,看一下又能怎麼樣呢?難道還會更糟嗎?」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「你地這條命,也是弟兄們拚死奪下來的吧?他們寧願自己死也想讓你活,你就得好好活下去。絕魂谷的前鋒營僅有你一人倖存,赤羽營只剩下我和衛崢……主營十六名大將,好容易僥倖逃出一個聶鐸,父帥,聶叔叔,齊叔叔,季叔叔……還有七萬赤焰冤魂,他們每一個人地命,都活在我們身上,再怎麼痛苦,我們也必須背負倖存者的責任……」梅長蘇輕輕將聶鋒扶到枕上躺好,為他撫平被角,「聶大哥,我背得很累,你一定要來幫我,知道嗎?」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從來苦熬不喊累,從來都是讓人倚仗仰賴,自己卻無人可靠的梅長蘇,只此一次啊!對他的聶大哥說了:我背得很累....小說看到此處,我是萬分揪心的。我認為在找回聶峰的這個段落上,戲劇固然維持住聶峰與妻子夏冬重逢時的感動,但是卻冷卻了赤焰少帥林殊與前鋒大將聶峰相聚的溫度。事實上看書的時候,我覺得這兩種感動的醇度同樣濃烈。


而靖王看顧病勢洶洶的梅長蘇,在小說中又豈止於:「景琰,別怕…」如此簡要?!自然凡觀眾都能感受到那一聲別怕的揪心,但是,如果不略去此段的諸多細節,摧折的力度會更加強悍!此處文字情節更為細緻,就無法一一贅述了!我依然覺得維持小說讓不知情的烈戰英陪同靖王照顧梅長蘇,相比戲劇以靜妃代之為佳。如此方能讓隱瞞的真相若隱若現強撐至最後一刻,不那麼露骨,不以醫術高明的靜妃代之,也會令這一夜的梅長蘇,顯得形勢更加兇險,在戲劇效益上更好!靜貴妃如何未能前來,小說雖未交代,有皇帝在此,其實一言可釋。當然相較起來,這裡的變動還是比較容易接受!




說回夏江大殿反撲一節的改寫,從情節的合理性來看,景琰在梅長蘇身分曖昧未明的情況下,為了相救於他,竟然認同了霓凰逼宮的預備,連蒙摯都站到了同一陣線,此安排悖於常情!皇帝老兒固然令人恨得牙癢,但,這樣「全都要反了」的安排,豈不相違景琰孤臣孽子的初心:「皇長兄當年不會做的事,兒臣現在也不會做!」天大的理由,逼宮,就是造反!同時,在劇情還未替梅長蘇驗明正身之前,「天大的理由」,於景琰來說,也就還不存在,他或許會為得而復失的林殊孤注一擲,但絕不會為相交兩載的謀士承擔逆子叛臣之罵名!這並不是一個揭竿起義,暴政必亡的故事,這段改寫多少損傷了人物性格的完整性!靖王必須與譽王,和前太子做出更明顯的區隔才是!即使只是動念,對這些人物來說,都不合宜。




確曾問過沒看過小說,僅看戲劇的友人意見,一致承認劇是好劇之餘,也真有人提及靖、蘇相認那段太匆促,還以為自己漏看了什麼,又回頭去找!可見在情感的醞釀、層遞與爆發力,此處,劇不如書。然則,戲已至此,無可挽回!僅能聊回原著及第一版劇本的橋段,給沒有看過原作的朋友參酌比較,聊以自慰。




事實上海宴在處理人物情感的流洩上,本就相當克制。我簡述原作大意:靖王終在與言侯、紀王諸人閒談時,震驚得知原來林帥當年化名遊歷江湖的化名便是梅石楠。景琰於是慌亂離席,策馬驅往蘇宅,蒙摯追趕其後。小說及原劇本乃是在景琰此一痛悔交加的時刻,腦中閃回兩人相處時,梅長蘇一再流露的林殊破綻,以及靜妃無數次的叮嚀。這樣的閃回,落實為戲劇畫面,每一幕不僅重捶在景琰心上,勢必也會重捶在觀眾心上。又驚又痛策馬狂奔的靖王,卻在將至蘇宅前,勒馬狠狠摔落地。書中描寫痛心疾首的景琰喃喃道:「既然他不肯讓我知道,自然有他這麼做的苦衷!我又何必非要知道,白白增添他的煩惱……」



景琰初知真相的時候,並沒有與梅長蘇照面,他選擇竭力克制,不去戳破梅長蘇一意隱瞞的心事。只是強忍心傷與滿腹的話,轉去靜妃處,相詢林殊的病況。這是一處極大的留白,留給景琰,也留給觀眾。觀眾既會去想像景琰會如何痛心自責,也會引頸期待梅長蘇要待何時,才會發現景琰已經知道了他千方百計要隱瞞的秘密。



其後,景琰的反應果然也就如梅長蘇當初所料,一旦知道了梅長蘇便是林殊之後,保護摯友就成了景琰的優先考量,就是連一般的政事,他都不願去煩擾梅長蘇,誤其養病。如此懷著深切善意的疏離,終在與蔡荃、沈追共同議事時,引起了梅長蘇的懷疑。於是梅長蘇佯裝不經意,伸手拿取臻子酥試探靖王。書裡寫的是靖王急切上前揮掉臻子蘇,劇本改讓靖王低聲吩咐下人撤掉臻子蘇,復又出聲阻其拿點心,合理化的解決戲劇空間移動上的困難。然則景琰這一阻,真相已昭然若揭,此處、此刻,方是蕭景琰與林殊這對生死之交的真正重逢。



兩人歷盡十三年朝堂、江湖的各自苦熬,歷盡千山萬水的阻隔,歷盡金陵相逢不相認之悲,歷經主君與謀士的懷疑、磨合、誤解與信任,此一重逢,場面竟是這般悲愴...



因為降過烈馬、挽過大弓的林殊,不願讓景琰看到這樣的自己…



他可以心安理得的當病骨支離的梅長蘇,卻承受不了景琰識破梅長蘇原來是林殊的難堪…



想當年,怒馬鮮衣、並轡競馳,到如今,自己竟連縛雞之力也無。



於是他下意識的想逃…





書裡是這樣描寫的:

「雖然沒有回頭看,但梅長蘇知道蕭景琰的視線還追在後面,因此咬牙撐著,不想在這個時候顯出任何虛弱之態。他們以前直並肩成長,他們一起賽馬,一起比武,一起爭奪秋獵地頭名,一起上戰場面對烈烈狼煙;他們前鋒誘敵,被數十倍的敵軍包圍時,一起背靠背殺出血路。驕傲而又任性的林殊不能想像,有一天景琰會奔過來扶住自己軟泥一樣虛弱無用的身軀,用同情和痛惜的聲音說:“小殊,你沒事吧?”不能想像,也不能接受。所以他逃避,想要快些離開這裡…」



「蕭景琰一隻手抱著佛牙,另一隻手平平伸出,掌心朝下,微微握成拳狀,停留在梅長蘇右肩前方約一尺的地方。片刻地靜默後,梅長蘇抬起眼簾,視線與景琰正面撞在了一起。那一瞬間,兩人都感到了極度的痛苦,而且同時也感覺到了對方心中的痛苦。痛苦,卻又無法明言,彷彿一開口,只能吐出殷紅地鮮血。蕭景琰的手臂,仍然靜靜地伸著,沒有絲毫地晃動,梅長蘇蒼白地臉上一片漠然,但最終,他仍是抬起了右手,按住穩穩停在面前的這隻手臂,當作支撐慢慢站了起來,等他稍稍站穩,那隻手便快速收了回去,就好像根本沒有扶過他一樣。」




原作之中兩人愴楚而視,梅長蘇默然轉身,留下傷痛無比的景琰!在這個傷痛最炙人的時刻,小說的安排卻是一句對白也沒有。然而,再也沒有比無言之悲,更深沈的痛楚了!我讀原作,但覺豈止卷三,乃是三卷之中,最令人傷懷,莫若此刻!再度驗證海宴留白功夫爐火純青!但凡看過此前歌、凱無數個回合的精彩對手戲,都會相信此節由他二人詮釋,必能令觀者神傷良久,難以撫平!況乎,劇組掌握氛圍的功力如此了得!怎就偏會要捨了此處?








一嘆,對戲劇稍具敏銳度者,當能立判唯有如此層次分明,情緒疊疊上翻的婉轉細寫,方足以處理千呼萬喚始盼到的重逢場景。此張力勢必遠勝過大殿上蝦醬大大死口反撲後,靖王單薄的一望,一閃回!此非演員之失,實在是重改的劇本張力不足!歷經千山萬水,劫後餘生的重逢,就這樣在大殿上連一個對視也沒有,就匆促帶過了!在真相從夏江口中揭示的關鍵時刻,景琰之震驚與痛悔,強度委實氣弱了!出殿以後,兩人之間,也只是踉蹌兩步,沒有任何交集的跳過了!兩人來不及悲傷,觀眾也來不及抒懷,就匆匆進程下去了!書和戲,或者精確說原始的劇本跟定案後的劇本,高下立判,不也是昭然若揭嗎! 這麼強大的劇組啊!實在難以相信竟會在此處,出現劇本選擇上的誤判….




相認過程的簡化,大幅削弱情節的複雜綿密性外,加之,此集的角色情緒設定,也深感有些失了味道。景琰的眼淚跟哭求,用於兄弟間的高情厚誼,我的感覺,太過了!原作靖王對自己心緒的克制,對知己體恤的迴護,反而更令我揪心,更能引動觀眾不可收拾的情緒。我看小說與後讀原劇本時,自己(觀眾)的情緒是高於人物的,但是成劇之後,不論是兩人步出大殿外,或是靖王在靜妃面前哭訴,倒深感人物的情緒高於我。(男兒流血不流淚對吧,沒事為何讓景琰哀泣哭號呢? ) 真心覺得這裡的景琰,若能維持住原著中的冷靜與自持,更討我喜!




不說劇組此節改壞了,就說整體的感覺,我覺得相認的重要橋段,寡味平淡了!




說到底,也就僅剩拐帶還沒看過小說的大大們,去看看原著這樣雞婆的意圖了!對於完全大愛此劇的大大,只能說聲抱歉!而已經看過小說的大大們,也請原諒包容我的叨絮!終歸我也已大愛了瑯琊榜裡的人物,大愛了此書,也大愛了此劇,失望處也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它過去了!畢竟收尾兩集,還是能將失落的心情,揚了揚!



五十四集大戲,也就不滿意了兩集,不知怎麼心情就是有點兒過不去…

總懸在就差了這麼一點兒啊,一切就完美了!一再扼腕喟嘆,莫怪我執著…

謝謝了,瑯琊榜,當時讓我滿心期待的過了二十七天!

也對不起了,瑯琊榜,實已非比尋常,我還是批評了…

在此鄭重與全劇告別,並且表示:我會買正版DVD,也是對難得好劇的最大誠意!


閱讀延伸:錚錚鐵蹄,去而不返---談「瑯琊榜」之(三)林殊與景琰

閱讀延伸:昭昭此心,日月同鑑---談「琅琊榜」之(二) 那些可愛之人

閱讀延伸:烈烈風骨,一往無前---談「琅琊榜」之(一)    感人至深的精神樣貌














外站延伸官網原劇本梅石楠、臻子酥片段,請品鑑想像。

外站延伸北邙旧梅应开罢,山河新泥未染尘——《琅琊榜》(優質劇論)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